- UID
- 26491
- 帖子
- 5158
- 主題
- 2204
- 精華
- 0
- 積分
- 9446
- 金錢
- 139127
- 閱讀權限
- 100
- 在線時間
- 189 小時
- 註冊時間
- 2012-10-11
- 最後登錄
- 2014-9-6
|
|
| 樓價高企,豪宅處處,對澳門不知是福是禍? |
|
|
| 七成多居民住在自置物業,但舊樓不少,生活 條件差。 |
|
|
|
經濟升需求變衍生多元訴求
澳人澳地是房策出路?
樓價遠超居民購買力,怨聲載道。社會高度關注公屋供應,以至公屋政策及房屋政策,惟全部呈膠着狀態。早前特首列席立法會答問大會,房屋政策雖是焦點,但社屋為主、經屋為輔,“萬九”上樓、“後萬九”六千三基調未變,出招遏炒風亦無着落,唯一稱得上新意的是“澳人澳地”有新說法。社會、特區政府應藉是次研究為突破口,一併討論、制訂未來的房屋政策,回應多元訴求。
經屋雞肋變上菜
樓市脫韁瘋飆,經屋“雞肋變上菜”,一樓難求,社會一直要求政府制訂長遠的公屋、房屋政策,卻一直只聞樓梯響,未見人下來,充其量交出“重社輕經”的十年公屋發展諮詢,備受批評。客觀而言,政府的難處在於無地,所以“後萬九”六千三單位一講年許冇更新。就算是閒置土地,也只有廿八幅啟動了宣告批給無效程序,能否全數收回仍存懸念。
經過“萬九”公屋教訓後,政府手中無地、無把握,哪敢輕言長遠的公屋及整體房屋政策?“新經屋法”捨長期輪候制,改“有樓有隊、售完散隊”的新做法,此為原因之一,避免公屋長龍成為政治包袱。
特區政府不是沒有房屋政策,只是自然形成,承繼而來。現時澳門以私樓為主,與公屋的比例約七三至八二開之間。過去居民一直“重私樓輕公屋”,樂以價格並不算高的私樓解決安居問題,社屋是政府解決最弱勢群體居住問題的社會安全網;經屋則是扶助措施,幫助一些具一定能力的居民置業上樓。此機制運作近三十年。
樓升十倍怨氣生
然而,澳門的社會、經濟巨變連年,近十年整體樓價升了十倍多,但居民收入中位數僅升了三倍多,如此巨大落差直接影響了居民對房屋的訴求及價值觀。當大部分居民,尤其年輕人難透過私樓解決安居問題,自然將目光全投向公屋,徹底改變了房屋的需求結構,可由一房廳經屋申請“熱爆”及相關民調可見一斑。惜由政府的政策概念,以至單位供應結構都跟不上,怨氣便油然而生。
現在社會要問的是:政府未來會以私樓、社屋,還是經屋解決居民的安居訴求?公屋佔整體房屋的比例要否增加?答案已經呼之欲出。政府冀透過行政、稅務手段壓低需求、價格,或者等經濟循環讓樓價自然下跌,使社會重回“重私輕公”的軌道,似乎一廂情願,純以市場角度處理住屋問題,也不太合社情民意。
住產權均屬澳人
澳門奉行自由經濟,私樓及房地產市場有其經濟價值,所以有意見仿效香港,在公、私樓之間,另闢“澳人澳地”的訴求,目標瞄準五幅新城填海土地,獲得不少正面回應。毫無疑問,“澳人澳地”有爭議,支持者指可保障澳人住屋權益;反對者認為公屋已是“澳人澳地”,多此一舉不如多建公屋更簡單實際。現階段,政府定性“澳人澳地”的產權、住權均屬澳門人,既不屬私人市場,又不同於公屋,具體如何已委託學術機構研究,然後諮詢社會。
作為新生概念,“澳人澳地”應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支持,該詳細研究,但也不應太執着,畢竟“澳人澳地”未試過,效果難料,不宜一鋪押重注。再者,多元訴求就應有多元回應,“澳人澳地”應為私樓、社屋、經屋以外的另一選擇,重點不在於屬性,在於有得揀;不在於全面,能滿足到目標群體就夠,其想像空間可以很大,不限於租、買,可以先租後買或限價等不同形式上市,甚至可與舊區重整整合,最終交居民、市場決定,政府靈活調動資源就得。現時特區政府及社會應藉研究“澳人澳地”機會,深探澳人需要甚麼?房屋政策何去何從?若“社屋為主、經屋為輔”的公屋政策已過時,未來該怎辦?
本報記者 甄慶悅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