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發帖

澳氹或建海底隧道


第四通道方式待定   基建地下化成趨勢

    澳氹或建海底隧道

    連接澳門與氹仔之間的第四條通道,當局傾向以海底隧道形式興建。

    第四條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的通道,日後除了作為澳門環形交通的重要部分外,將擔當疏導往返港珠澳大橋與橫琴的車輛,並與北安碼頭、國際機場等重要設施形成海陸空交通網絡。當局正研究何種方式興建。中通社報道,新城填海規劃工作小組成員、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長劉榕指出,第四條跨海通道若採用隧道方案,可保證全天候通車,不受颱風等惡劣天氣影響,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少。若採用跨海大橋,由於較接近友誼大橋,會減低海上航行安全系數及可能影響機場航空,同時需要在新城填海區預留空間興建立體交通系統,制約土地利用。

    盾構法造價不菲

    但中通社同時引述學者意見,擔心若採用海底隧道方式,澳門沿海僅有兩米水深,無法負荷需要七米水深才能採用的沉管建造法,水底深達七十米的淤泥,亦無法採用爆破法興建。現在唯一能採用的方法是可使用高成本的“盾構法”。即在海底挖洞,放下“盾構機”並鑽出通道,但單是訂購“盾構機”的費用,就需兩億元,造價不菲。

    另外,澳門建築置業商會舉辦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二周年暨“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二階段公衆諮詢”工作交流會,邀請新城規劃工作小組代表出席。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顧問張國基在會上指出,由於填海新城土地面積有限,希望盡量善用地下空間,包括第四條澳氹通道,較大機會以海底隧道形式建造,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亦將以行車隧道連接。此外,孫逸仙馬路將會採取地下化方式通車,以騰出更多空間作為海濱綠廊。

    擬發展地下空間

    他並指出,目前多個交通樞紐的設計趨於地下化方向發展,包括氹仔馬場對開及媽閣兩項交通樞紐工程,其他如污水處理廠等基建設施,亦有計劃設於地下,利用地面作為公園休憩區或其他用途。承認發展地下空間會投入較多資源,日常運作與保養成本較高,但基於本澳空間有限,在衡量得失後,發展地下空間仍然有利於本澳發展。希望本澳建築界能在不同地方汲取發展地下空間的經驗,為未來新城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。

    工作交流會昨日下午四時在水坑尾街建築置業商會大廈五樓舉行,張國基、劉榕、港務局海事技術支援廳長葉華雄、交通事務局交通規劃及建設廳長鄺偉卓、環境保護局環境污染控制廳長葉擴林等部門代表出席。建置商會副會長莫均益、區金蓉,理事長劉永誠,副理事長梁竟成、謝思訓、何榮標、區天興、劉永年、姚健池、李廣,及該會多名會員出席。

    莫均益、劉永誠分別發言表示,不論是廣大居民或發展商,新城規劃是一項受社會關注的議題,希望透過講座推動政府與業界有更多的溝通聯繫,亦希望當局能多關注本澳中小型建築行業的發展,促請政府能建立機制,推動本澳業界參與未來填海新城建設。

返回列表